2012年,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,成为百年来首位获得此殊荣的中国作家。然而,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华城融,早在30多年前,另一位中国作家几乎也能获得这一荣誉,他就是沈从文。
令人遗憾的是,沈从文在1988年5月去世,彼时他已连续第二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,并且进入了终审名单。多年后,诺奖评委马悦然透露,沈从文在1988年的评选中,获得了绝大多数瑞典学院院士的支持。马悦然深信,如果沈从文没有去世,他会在当年十月获奖。
沈从文完全有资格获奖。他是中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,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,并被誉为“乡土文学之父”。在中国现代作家排名中,他位列第二,仅次于鲁迅。他的成就与其坚守真性情的创作态度密切相关。
展开剩余86%沈从文很早便为自己的创作设定了基调。他曾公开表示:世界上或许有些人想在沙地或水面上建造宏伟的楼阁,但他只想建造一座小小的希腊神庙,选用坚固的石块建成,精致、结实、匀称,虽然体积小,却充满理想之美。沈从文的这一艺术理想,体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真诚与务实。
沈从文的好朋友士隽曾劝告他,如果他想靠写小说谋生,就应当迎合当时的流行题材,并给了三条建议。第一,写一些“性史”类的作品。第二,写一些充满苦情和悲情的故事,甚至暗示要提到“穷”字,哪怕自己并不贫困。第三,涉足革命题材,加入枪炮和女性元素,以满足“时代精神”。沈从文听后,斩钉截铁地回答:“我办不到!”这四个字,透露了他坚守自我、不为金钱和市场妥协的决心。
事实上,沈从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依赖稿费为生,但他从未改变自己的文学格调。尽管他深知如何迎合文坛热点以赚取稿费,他始终坚持创作不媚俗、不迎合市场。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人性,既深刻又不低俗,写男女之间的感情深情但不荒淫。
沈从文对自己的创作要求极为严苛,对于他人的作品,他同样保持着一贯的严谨与求真态度,直言批评他人的不足。徐志摩的诗当时受到广泛推崇,但沈从文却毫不客气地指出其不足之处,批评其诗句“过于华美”而缺乏生命力。沈从文也批评巴金的小说《沉落》,认为巴金过于沉迷法国革命史,容易受身边现象的影响,情感反而显得多余。
沈从文以真性情著称。虽然他在文学评论中直言不讳,但在生活中,他则是一位温暖的老师。一次,他发现自己醉酒的学生汪曾祺无助地倒在街边,便毫不犹豫地将他带回家中,照顾他直到酒醒。更有一次,沈从文为了帮助学生,甚至将自己家中的存款拿出来借给他,尽管当时他自己并不富裕。
沈从文的节俭与慷慨形成了鲜明对比。他常常为节省邮费将稿纸边缘裁掉,穿着也十分简朴。杨苡曾记述过一次沈从文的事,沈从文在一个作者座谈会上,穿着破损的棉袍,一边演讲一边努力将掉落的棉花塞回袖子里,场面既温馨又带着几分滑稽,给在场的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沈从文的慷慨与节俭并存,他总是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行动,无论是捐款赈灾,还是为家乡建设出资,他都毫不犹豫。尽管他自己并不富裕,甚至数次经济拮据,但他乐于助人、心地善良,堪称一位具有金子般心灵的作家。
沈从文的多愁善感,也成为他的人格特点之一。1938年,在日军轰炸昆明期间,沈从文因战争带来的巨大动荡与痛苦,不禁泪如雨下,痛感国家陷入困境,人人只能为生存而奔波。沈从文也曾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打扫茅厕、为炊事班打工。在那段艰难岁月里,他写下了《老同志》,并为自己的笔下人物和故事流泪,感叹自己还能为社会做些贡献。
沈从文的眼泪并不止于这些悲伤的时刻。年迈时,他重返家乡凤凰,重温童年的记忆。当他走在故乡的石板路上,听到傩堂戏的旋律,他忍不住激动地唱起歌来,泪水湿润了眼眶。这一切,让人深刻感受到沈从文那种真性情与乡愁交织的情感。
沈从文在《边城》中曾写道:“在这个世界上,所有真性情的人,想法总是与众不同。”这句话,正如他一生的写照。沈从文无论在个人生活中,还是在文学创作中,始终真诚待人、真实自我。
沈从文的婚姻生活充满波折,尤其是他与妻子张兆和的关系。沈从文虽然有着真性情,却也在婚姻中产生了感情的错位。当他爱上了另一位女性高青子时,他没有隐瞒,而是主动向妻子坦白自己的感情。尽管这段婚外情给张兆和带来了巨大的痛苦,但沈从文从未掩饰自己的感情,也从未回避责任。
1988年5月10日,沈从文在北京去世,享年86岁。尽管他曾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候选人,然而他的离世却没有举行追悼会,也没有广泛报道。也许,沈从文更钟情于这种安静而平淡的告别方式。正如他生前所说:“一个作家的伟大之处,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更重要。” 没有浮华的送别,沈从文选择了一种最真诚、最平凡的方式,静静地离开了人世。
沈从文一生低调、真实,他的善良、慷慨和多愁善感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。他的遗愿是回到家乡,和故乡的山水日夜相望。四年后,张兆和将沈从文的骨灰带回家乡凤凰,部分撒入沱江,部分安葬在听涛山下,沈从文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。
沈从文生前常说:“我只是一个乡下人。” 他选择死后与家乡相依相伴,这是他内心深处的最后愿望。而他那深沉的乡愁,最终化为永恒的记忆,伴随他安息在凤凰的山水之间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配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